苏州日报
贯彻落实国家《非遗法》
“苏州城市因文化而闻名,苏州经济因文化而繁荣,苏州人民因文化而儒雅”,历史悠久的吴文化造就了苏州门类齐全、丰富多彩、典型性强、成就卓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非遗资源丰富,目前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已分别达6项、29项、64项和118项,在国内同类城市中首屈一指。
今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正步入有法可依的阶段,具有里程碑意义。《非遗法》给非遗保护带来怎样的契机?有了这道“护身符”,苏州如何开创非遗保护新局面?
进名录不是目的保护传承才是初衷
□张澄国
十年前,昆曲第一个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作名录,当时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还比较陌生,然而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非遗法》的颁布和实施,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一个重大的进步。
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优秀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就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它不仅是我们的文化记忆,而且成为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基础和依据,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竞争力。这些年来,苏州在保护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普遍调查、摸清家底、申报名录、明确传承人,制订保护传承方案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我市已有118项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然而,进入名录不是目的,只有真正得到保护传承才是我们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