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
市领导与市民共话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热点
“每次去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看到有年轻人在学习,问他们年收入多少?回答是一两万块钱。 ”“像四川绵竹年画生存得比桃花坞木刻年画好,就引起了我们思考。桃花坞木刻年画能不能成为礼品、旅游纪念品呢? ”……昨晚,苏州广电总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对话苏州——传承历史文化留住“苏州味道”》节目。两个小时的对话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国强,率市住建、文化部门和平江区等相关负责人,与古城居民、文化精英、非遗大师等一起来探讨苏州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传承历史文化,让“苏州味道”历久弥新。
对话焦点
老宅如何保护?
【话题背景】古城保护是苏州城市发展中绕不过去的话题。2002年颁布实施的《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率先将尚未列入文物保护的大量民居建筑圈入保护范畴。 2004年,我市出台实施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民居抢修保护。在苏州,社会力量参与古民居保护,不乏破败的平江路方宅、董氏义庄“复活”为“平江客栈”等经典案例。但同时,面广量大的老宅,基础设施普遍相当薄弱,有的因为年久失修还成了危房。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就是这一问题较为集中区域。今年6月一场暴雨,把桃花坞汤家巷市文保建筑春晖堂杨宅一处老宅的屋顶冲破,部分屋面坍塌。事发大院权属复杂,仅私房部分就涉及好几个产权人。住在里面的杨家后人杨长益说,要彻底维修起码要上百万元,这是个天文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