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
蒋宏坤现场办公要求,通过保护修缮切实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升城市形象
两统一 政府统一指导和组织管理、统一修缮规划和功能定位
两允许 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允许产权多元化、允许管理模式多元化
两个化 在具体操作中,要实行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审批,力争明年底展示试点工程初步成果
为进一步优化古城区人居环境,更好传承苏州历史文化,我市正式启动实施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程。昨天,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市委副书记、市长阎立率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推动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程进行现场办公。蒋宏坤指出,对优秀历史建筑实施保护利用是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工作,老宅保护既要留住其建筑风貌又要传承其文化精华,并赋予时代内涵,让优秀历史建筑为苏州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人间新天堂发挥应有作用。市领导王金华、曹福龙、王少东、梅正荣、金海龙等参加现场办公。
散落在苏州大街小巷的一座座老宅,传承并记录着千年古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不可复制的宝贝。然而,古城区老宅产权关系复杂,既有大量的直管公房,也有相当数量的私房和企事业单位产权房,并且不少老宅目前面临着年久失修、设施落后甚至破败不堪的境地。积淀着苏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宅急盼新生,与此同时,老宅居民也迫切要求改善居住环境。为减少古城区居住密度、建筑密度,进一步优化城区人居环境,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古城区老宅实施统一的保护利用工程,并确定了首批12个试点老宅。
昨天下午,蒋宏坤、阎立一行先后赴首批试点保护利用工程中的沧浪区博习医院旧址、顾廷龙故居、富郎中巷吴宅和金阊区东齐会馆、岭南会馆了解情况。博习医院旧址位于十梓街3号,于清光绪九年(即1883年)破土动工,由三层半住院大楼和两层门诊楼组成,属于市文保单位。 1922年扩建后,门诊楼外墙全部用苏州陆慕金砖砌成,极具价值。在实地踏看并详细了解现状后,蒋宏坤要求博习医院旧址的保护利用要与周边的街巷整治、道路拓宽等工程结合起来,使周边环境与老宅的保护利用形成整体风格。总面积约3100多平方米的顾廷龙故居,目前居住着53户住户,设施落后、环境阴暗、空间逼仄,住户急盼改善生活条件。富郎中巷吴宅始建于清代,楼厅结构完整,目前已启动保护性修缮,项目建设投资约为6000多万元。东齐会馆、岭南会馆均位于山塘街,分别建于清顺治年间和明万历年间,斑驳的头门、屏风墙和精致的砖雕,见证着当年各地商人在苏州的繁荣生意和雄厚实力。蒋宏坤希望这两处老宅的保护利用与山塘街文化旅游产业的加快发展结合起来,充分保留其文化的原汁原味。
随后,蒋宏坤主持召开座谈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苏州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汇报了相关情况,与会市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老宅保护利用的具体方案、居民搬迁、资金筹措、相关政策以及规划利用等进行了讨论。蒋宏坤指出,对优秀历史建筑实施保护利用,既是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形象,同时也能切实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既是文化工程也是民生工程。苏州已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有条件也有能力对优秀历史建筑实施保护、修缮和利用。老宅保护利用是一项探索性工程,挑战性大,居民期望值高、社会关注度高,要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同时要有志在必胜的信心,真正做出水平。首批12个试点老宅要为全面实施古宅保护利用工程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蒋宏坤强调,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和主体,把百姓期盼的事办实、办好。要调动市、区两级积极性,共同出资、共同开发、共享利益、共担责任。在具体实施中要坚持“两统一”、“两允许”、“两个化”的原则,即政府统一指导和组织管理、统一修缮规划和功能定位;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允许产权多元化、允许管理模式多元化;在具体操作中,要实行市场化运作、规范化审批,力争明年底展示试点工程初步成果。
据了解,2005年以来,我市通过利用社会力量和发挥部门优势,积极推进老宅、古建筑的抢修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依靠社会力量抢修保护直管公房古民居已有6处,最具代表性的是卫道观的礼耕堂、王洗马巷7号的蔼庆堂。此外,还有多处老宅正在实施或已经完成居民的动迁工作。在老宅保护利用工程启动前,市政协专门对古城区现有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向市委、市政府递交了首批12个老宅试点工程的建议。
记者 王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