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文化
追究祠堂的源头,那便是宗庙
2016-01-30  浏览:0
概述:追究祠堂的源头,那便是宗庙。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宗法社会,祖先崇拜在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领域处于较为显赫的地位。自先秦时起,帝王宗庙在作为祭祀祖先的礼制性建筑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那么宗庙是如何维护国家政权的呢。下文为您一一道明。
我国的宗庙制度可以说是祖先崇拜的产物。宗庙是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在这里供奉历朝历代国王牌位、举行必要的祭祀等活动。在时间上来说,宗庙形成于西周至春秋时期,这期间,贵族立国建邦,营建宫室,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建筑宗庙,把祖先的神主放于宗庙,相当于安置了自己的灵魂,信仰。宗庙也就成为了当时贵族们生活的头等大事,成为了他们精神的寄托,其实也成为了这些帝王将相身份地位的象征。
 
宗庙在当时还有一个无形的用处,那就是区分帝王将相与庶民的贵贱。为体现不同等级、阶层的血缘亲疏、尊卑贵贱,大致在周代时,统治阶层对不同等级、阶层的宗庙祭祖仪式制定了种种详细、严密的礼制,其中若干内容保存于被后世儒家尊为经典的《周礼》、《礼记》等相关文献中,大体为秦汉以后历代政权所遵循。简单来讲就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这种做法,一庶人想要往上层走,就要奋发图强,出现了一代代文武状元,为社会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力。二是,无能,又慵懒者,把精神寄托给上层统治者,这种依懒性,维护了当时社会的稳定性。 
 
另外,除去宗庙数量来说,宗庙的位置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汉代,一些大家族开始可以建立祠堂,不管是宗庙还是祠堂,贯彻的尊卑思想一直没变。这些顽固的等级思想浸透当时人的灵魂,使他们趋向于一种认命的生活方式,使一切不平等变成了理所当然,失去了为不公命运反抗的意识。但是这种思想极大的维护了当时政府稳定的统治地位。 
 
打赏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