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文化
中式建筑思想内涵融、序、颐、蓄、和
2016-01-30 22:16  浏览:102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已经深入中式建筑的骨髓,就我看来,或许这正是中式建筑的思想内核,而不同的地域人文风情和时代特征,正熏陶和构建了不同的建筑流派和时代印记。以下是对中式建筑思想内涵和风格特征的分析,管窥之见,本文将分五个部分一一论述,请大家批驳。
1、“融”的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
融的思想源起于道家的“师法自然”哲学思想,“自然”好明白,“师法”是什么,简单地说“师法”就是效仿,往深地说就是顺从。道家讲求什么上善若水,我个人不敢苟同。要知道建筑是因应自然但又超于自然的。因此,不是一味地顺从,而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举例来说就象两种不同的液体,是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
同西方建筑的表现个性与张力的设计思想基础不同,中式更讲求因地制宜,融合与和谐。这样说只是在初级层面,更深一层,则表现为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前提下,更好的把握和运用自然以达到利身的目的。这也正是风水学堪舆学在中式建筑中大行其道的原因。
 
2、“序”的思想基础和表现形式
毋庸质疑,对中式建筑影响和冲击最大的还是儒家文化。孔子曾言“任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儒家思想对建筑和山水文化的理想化表述。但儒家思想从本质上说还是实用主义的,因为它最主要的目的是社会生活中建立相应的秩序和规则。而这在中式建筑中被广泛地应用和推广,例如在故宫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规格设置,以及九、七、五的分制,另外传统民居四合院中的正房,西庑东庑等的规划等。无不显示出“序”的思想和意识。
 
3、“颐”
我曾一度对西方的矫饰主义(如巴洛克、洛可可等)持批判的态度,因为我总觉得,矫饰主义过于注重建筑本身的主体的视觉感受和作用而忽略或减弱了人——这个建筑的主人的意义,忽略了建筑最终是为人服务的最终意义。
但是西方建筑的建筑哲学思想有一点是可圈可点的,那就是无论是个性的张扬和建筑的张力都是围绕建筑的主人来表现的。而中式建筑的主旨往往是建筑本身,而人在整个建筑中是从属于建筑的。这也或许是中式建筑数千年亘古不变的原因。
但是在认真学习了中国民居的建筑特色后,却突然发现,原来不是这么回事。中式建筑虽然缺乏个性和张力,但同样是注重个性,尤其是注重发觉深层次的人文意境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那就是中式建筑是最注重养生的,这一点无论是在帝王府第还是传统民居中都发挥的淋漓尽致。虽然在建筑的表现形式上缺乏创新,但从养生学的角度上,却是非常注重的。而这正是中式建筑“颐”的思想内涵。
 
4、“蓄”的设计思想和表现形式
中式建筑更注重内敛,在细节上讲究庄重地优雅,不奢华,不张扬。在空间上的讲究灵动,虽活力但不开放……如空间的围和结构和院落重叠等。
 
5、“和”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涵
和是中式建筑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规则。和不仅仅表现在内和,讲究空间与造型的匹配和统一,更讲求建筑与山水,大气阳光的和谐与共存。
 
打赏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