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文化
古建拓印——经幢,留存历史!
2015-12-27 19:22  浏览:144
为了让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的古建筑之一经幢也能留存历史,特邀请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协助,以碑拓的方式对保国寺的古建筑进行拓印,以保存、完善相关文史资料。碑拓能完整、准确、生动再现古代书法、绘画艺术的神韵,对证史、补史有重要作用。

经幢介绍

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 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经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
经幢

保国寺经幢

 

保国寺有两座唐代的经幢。经幢是宗教里的一种石刻,主要是用来祛邪、避灾的。东边的这座建于唐开成四年(839),总体保存完好,顶部是八角形的盘盖,微微翘起,上面刻有云彩、垂幔等图案。中间部分是柱身,柱身上刻有经文,下面是莲花形的基座,刻有三条盘龙和六尊佛像。整座经幢古朴大方,比例匀称,为我们浙东的佛教文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信息。西边的一座是建于唐大中八年(854),现已残缺。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