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
———我市两届人大接力推进老街巷整治工作纪事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国玲多次率领视察组对街巷整治改造工程进行监督检查。 □仁轩 摄
街巷整治后的葑门横街既整洁一新,又保存了街巷的风貌特色。 □记者徐志强摄
2500多年前,伍子胥受吴王阖闾之命,在太湖之滨广袤的江南平原上“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成了姑苏城。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今天的苏州古城仍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千余条小巷犹如古城掌心中那阡陌纵横的脉络,绵延着苏州古老优雅的文化根基。历史悠久是这座古城的骄傲。然而,岁月流转,时代变迁,昔日的粉墙黛瓦、青石小径日益斑驳凌乱。全市近千条背街小巷,相当一部分存在路不平、灯不亮、污水冒溢、垃圾遍地等问题,小巷的街容巷貌不再是人们记忆中宁静淡雅的“老苏州”模样,也与“新苏州”、“洋苏州”的城市形象相去甚远,影响了百姓的生活质量,桎梏了古城的更新发展。
为了切实改善老街巷居民的生活条件,“擦亮”承载着苏城几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街小巷,2007年,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11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加快老城区街巷整治、改造”的代表议案,由此拉开了苏城老街巷整治改造的序幕。5年来,中心城区732条街巷面貌焕然一新,居住环境水平大幅提升。街巷整治工程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赞扬与支持,连续三年被市民投票评为“苏州市十大民心工程”。
以人为本 街巷整治议案实施深得民心
群众的意愿是为民执政的着力点。2007年1月,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陈忆善等11位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加快老城区街巷整治、改造”的代表议案。经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该议案正式列为代表议案交由市政府组织实施。
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快老城区街巷整治及住户内部生活设施功能的改造完善,环境面貌基本达到‘洁、齐、美’标准”的目标要求,结合多年来古城保护经验,将老城区街巷整治工作作为改善百姓生活条件,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抓手,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项目。
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议案办理工作,出台《苏州市城区街巷综合整治实施意见》,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成立领导小组,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具体措施,扎实推进城区街巷综合整治工作。
五年以来,市、区两级财政共投资6.4亿元,对中心城区732条街巷及128.5万平方米零星居民楼进行综合整治,实施平改坡6.02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0.58万余户。2007至2009年,街巷整治连续三年被市民投票评为“苏州市十大民心工程”,2008年获改革开放三十周年“30项民心工程”荣誉,2010年在居民满意度调查统计中,总体满意度达95.3%。
精心实施 全力打造优质特色工程
街巷改造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惠民工程,也是保护古城的实事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07年以来,该项议案的办理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区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五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安排相关检查、视察,追踪议案落实情况,两届人大接力推进老街巷整治工作,全力打造优质特色工程。
一是标本兼治,全面改善基础设施。街巷整治工程治标又治本。针对街巷基础设施薄弱,各项功能退化等现状,有关部门重点实施道路整治、管路改造、市政设施维修、管线入地梳理等项目,为下一步街容整治奠定坚实的基础。市政道路的更新改造优化了居民出行条件,解决了街巷道路坑洼破损、雨天泥泞的现象;截流支管入院到户工程的实施,解决长期困扰街巷住户的排污难题,为街巷住户使用上抽水马桶等卫生设施提供了条件。同时统筹雨污管网、自来水、燃气、架空线路入地等单项工程,结合道路施工一并实施,避免了重复开挖,确保了综合整治的改造成果。
二是关注民生,切实改善居住环境。居民生活更便利、更舒适是街巷整治工作的出发点。整治工作注重街巷环境、秩序的提升和院落空间的打造,通过梳理各类电讯线路、增设游园小品、穿插点缀绿化等,改善了街巷、院落立面破落、线路杂乱、垃圾积存的状况,美化了社区环境,提升了生活质量。在与居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院落工程实施上,工程通过增添灶台、洗衣台、晾衣架等公用生活设施,扩大了居民受益面,做到“内外兼修”,既洁净了居住环境又便利了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