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摄影图片
美丽邯郸 最美古建筑图片摄影
2017-06-20  浏览:564
1 / 12
http://www.99gujian.com/file/upload/201706/20/085028161.png
美丽邯郸 最美古建筑图片摄影。明代,位于邯郸市鸡泽县风正乡亭自头村内街北。   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面积63平方米,高6.7米。进深1间,面宽3间。殿内有“柱下人龙”横匾一块,前有月台,并有清乾隆三十三年石碑一通。该建筑具有典型的明代特点。于1987年春重修。   明代王梦蛟出任监察御史时修建。
http://www.99gujian.com/file/upload/201706/20/085125191.jpg
最美古建筑峰峰纸坊玉皇阁 峰峰纸坊玉皇阁,全称“玉帝四明无梁阁”,俗称“无梁阁”,位于峰峰矿区临水镇东西纸坊之间,北依鼓山,南临滏阳河,始建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1567-1573年),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修,为砖仿木结构。   玉皇阁主体建在石砌墩台之上,墩台之下为东西通衢昭关—古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入口处。玉皇阁坐北面南,主体平面为方形,面积9.6×9.6米,通高18.6米,宽深各5间,外观呈二层楼阁式,琉璃瓦盝顶,上置单体宝刹,瓦顶为绿剪边,黄瓦心,花脊为绿底。阁身通体仿木砖砌而成,四面正中设拱券门,四周加设木结构回廊。外观二层处,四面明间设圆拱形假门,墙壁面隐作柱形分出间位,并砌阑额、普柏枋,交角出头。檐下作五踩双昴仿木斗拱,斗拱上方置仿木檐檩,再上砌飞椽,其仿木细致逼真,保存基本完好。下层东西南北各开一券门,门楣中饰三条四彩琉璃龙纹,在门楣宽带边饰下方刻有施主姓名。阁内顶部为大覆斗状藻井,其下每侧面设平身斗拱28朵,四角部向内斜出层层斗拱,共24层,每层28挑。顶部石刻飞龙,中心为盘龙,四角为飞龙,覆斗壁内倾角约27度,斗拱间有沥粉人物画。阁外周围廊,贴阁墙加单步梁而成,为木结构,现存系晚清重修物。普柏枋上置单踩头2拱,柱头处单步梁外出头也雕龙首含珠梁后尾插入墙内,阁顶宝刹之座为四蹲狮状,上承相连三宝珠,顶端装铁叶刹,四边设脊均有四彩琉璃人物等装饰,四条尾脊上方也各有力士或仙人等,勾头滴水饰龙凤纹。   玉皇阁的结构、形制、装饰独具特色,是我国历史上明代保存完好的少有的楼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中国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曾先后两次考察玉皇阁,并给予了极高评价,称“玉皇阁为江北第一”。   纸坊玉皇阁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www.99gujian.com/file/upload/201706/20/085224861.jpg
【美丽邯郸】最美古建筑磁县鼓楼位于磁县城内中山街县城中心,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由知州章启所建,名曰“天中第一楼”。楼基呈长方形,东西长46米,南北宽30米。四周墙壁全部用青砖砌成。楼基高8米,面积为1380平方米。清代雍正年间,磁州改为京都直属,改名为“畿南第一楼”,民国十三年(1924年),又改名为“中山楼”。 1945年解放后,因战事将鼓楼拆除。   现存为1993年10月奠基、1995年6月落成的鼓楼。其建风格为仿明、清代鼓楼式样。筑面积、楼基、东西长度和宽度均依照原样恢复。台基四周一道多层锯齿砖檐环绕,檐上筑有垂直围墙,陴垛依次相布,共58个。鼓楼即建于其上。整个建筑为东西长方塔形,分两层三檐,每层高3米有余。其中底层面积较大,二层较小。每层均为外柱内墙,柱间相隔2米有余,每柱呈圆形、赤红色,直径约60厘米,墙柱之间形成走廊,其中底层走廊宽2米有余,二层走廊宽1.5米。每层檐上均有琉璃瓦覆盖,金碧辉煌。四角翘起,呈起飞状。每层檐下各种花纹图案形态逼真,古色古香,活灵活现。该楼最顶层檐上为纯琉璃瓦覆盖,呈塔形,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整个鼓楼呈座北朝南建筑,一层正中为正门,门上匾额上镶有著名书法家启功所题“鼓楼”二字,其西侧立有一石碑,上刻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所题“天中第一楼”。与正门相一致的北门,较窄,门上镶有当代著名书法家李铎所题“鼓楼”二字的匾额。第二层南、北门上分别镶有书法家刘炳森亲题“势连嵩岳”、卢中南所书“云影天光”匾额,最顶层南北檐下分别镶有方毅所题“畿南第一楼”、费孝通所书“雄镇滏阳”匾额。匾额均黑底金字。鼓楼上的书法可谓“凌当代绝顶、贯古今书坛”。   鼓楼是磁州的象征,是古镇雄风再现的标志。该鼓楼于2005年2月,被邯郸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http://www.99gujian.com/file/upload/201706/20/085326981.jpg
【美丽邯郸】最美古建筑邯郸市博物馆 坐落于邯郸市区中心中华大街中段,与“武灵王丛台”相望,为一组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的建筑群。其前身为1968年12月26日建成的“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邯郸展览馆”。1971年更名为“邯郸地区展览馆”。1980年7月,改为“邯郸地区博物馆”。2001年,邯郸展览馆建筑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馆址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扩建后的展厅建筑面积达到10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分上、中、下三层,高达26米。馆前广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主馆建筑与广场上的苍松翠柏、花坛绿地、流水喷泉及象征邯郸腾飞的现代城市雕塑交相辉映,构起一道绚丽多彩的人文艺术景观。   博物馆展厅共包括:陈列总序厅及《磁山文化》、《赵文化》、《东魏茹茹公主墓》、《磁州窑》、《邯郸百年》、《邯郸市城市建设规划成就》六个专题陈列。博物馆现为全国百家重要博物馆之一,为展示邯郸悠久历史和当代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插图34)   陈列总序厅。在博物馆一楼中央大厅(500平方米)布置了三幅锻铜壁画和一组青铜马群雕。正面一幅壁画(90平方米)为“胡服骑射”,画面以万马奔、万箭齐发的壮观气势,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赵文化精神。左侧一幅(60平方米)壁画为“磁山之光”,展示了磁山先民在洛河流域披荆斩棘,建设美丽家园的图画,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早期的磁山文化面貌。右侧一幅壁画(60平方米)为“建安风骨”,介绍曹操建都邺城后,推行“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方略,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高潮,创造了风骨铮铮的“建安文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邺城作为北朝时期的“六朝故都”的邺都文化风韵。为了进一步突出赵文化精神,在大厅的中央放置了一组以赵王陵2号墓出土的青铜马为原型而创作的题为“逐鹿中原”的赵国群马铜雕(高3.5米),象征着赵氏先祖通过“东进北伐”战略的实施,最后建都邯郸,逐鹿中原,跻身战国七雄的历史进程。邯郸市博物馆总序厅以三幅锻铜壁画和一组群雕,高度概括了邯郸历史发展最重要阶段的地域文化的闪光点,突出了赵文化的精神,极大地提高了博物馆作为文化殿堂的艺术档次,对观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磁山文化陈列。展出面积470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130件,复原一处磁山人生活景观。磁山文化的发现,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早期考古文化的重大突破,填补了这一时期的空白。   赵文化陈列。展出面积510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10件,复原一处战国殉马坑。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前后经8代国君,历158年,使邯郸成为黄河以北广阔地域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汉代,仍以邯郸为都城设置赵国,不仅成为全国的“五大都会”之一,而且学术思想发达,音乐舞蹈兴盛,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从赵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几个方面,全面展示了它的文化面貌。   茹茹公主墓陈列:展出面积550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600件,并复原了墓室和壁画。   磁州窑陈列。展出面积1000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300余件。复原古瓷窑1座,邯郸民居1座,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磁州窑”陈列。以唐代设治而得名的“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巨大的民窑体系。该窑自北朝至今绵延千载而没有断烧,明代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称,现代仍然跻身全国八大瓷产区之列。   百年邯郸陈列。展出面积550平方米,展出历史图片资料400余张,实物50余件。邯郸自殷商后期兴起以来,已有3100年的建城史。战国、西汉时期是赵国的都城,繁荣兴盛数百年。东汉以后,随着北方连年战乱的破坏,邯郸走向衰落,变为普通的县治。   邯郸城市规划建设成就展。展示了邯郸经过50多年的规划建设,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的巨大成就。   邯郸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市博物馆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神圣使命。博物馆筑群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0月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全国知名的博物馆之一。
http://www.99gujian.com/file/upload/201706/20/085408541.jpg
【美丽邯郸】最美古建筑峰峰风月关 风月关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镇黑龙洞村西,神麇山北侧,座南朝北。北临滏阳河,南靠神麇山,东为黑龙洞村,西为跃峰渠指挥部。据碑文记载,创建于唐代,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重修和扩建。风月关又名滏口祠,其下是著名的滏阳河发源地黑龙洞,因而又称黑龙庙。建在一石拱券上,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0.68平方米。因该庙坐落于一自然溶洞(传称黑龙洞)之上而得名。早在北朝时郦道元著《水经注》一书有记,记曰:“在曹魏之时这里有石铭,今不可考”。现存庙宇创建于唐代,于明代形成规模。原建筑有风月关、黑龙庙、昆山明月阁、官庭等。现存建筑为1987年落架重修。建设部原副部长,现中国建筑协会主席肖桐说“这是一组成功之作”。   黑龙庙是祭祀黑龙爷的的大殿,位于风月关院内北侧,座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砖木结构的悬山式建筑。青石台基,高脊。墙壁面隐作柱形分出间位,并砌阑额、斗栱、檐檩。殿内梁架绘有彩绘。在四边设脊均有兽等装饰,四条尾脊上方也各有力士或仙人等,勾头滴水饰龙凤纹。在殿内有塑像,长方形水泥台座。像为20世纪八十年代所塑。   黑龙庙前设有拜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砖木结构的歇山式建筑。在拜殿的左右壁上嵌有“大清光绪拾年四月十三日布施”碑两块,为长方形,均为220×45厘米。拜殿前为石柱,左柱写有“麕山西峙明月已从磐石去”,右柱写有“滏水东流清风又送海涛来”。柱础为隐八仙内容,后为红色木柱,殿内梁架彩绘。   奶奶庙,座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砖木结构的卷棚式建筑。砖砌墙,青砖做地面,灰瓦顶。墙壁面隐作柱形分出间位,并砌阑额、斗栱、檐、檩。殿内梁架彩绘,并塑像,像,为20世纪八十年代所塑。   昆山明月阁,座南朝北,面、深均一间,外观呈二层楼阁式。青石台基,主体平面为正方形,琉璃瓦歇山顶,花脊,阁身通体砖木砌筑而成。下层为无梁殿,平顶。正面中央设石券门,门额为“昆山明月阁”,石门框上联“琴吞月海雷部緫权三宝印”,下联“剑挂寒空威镇中原四百州”,在上联处还有“嘉靖二十五年正月吉日建立此石门”。与二层相联处有檐下作五踩双昴仿木斗拱,斗拱上方置仿木檐檩,其仿木细致逼真,保存基本完好。外有石台阶通往二层,现为观音殿,砌阑额、普柏枋,交角出头。阁内顶部为平顶,阁外有围廊。普柏枋上置单踩头斗拱,柱头处单步梁外出头也雕龙首含珠,梁后尾插入墙内。上下殿内梁架彩绘,并塑像,像为20世纪八十年代所塑。   风月关靠近东门的古建筑为官庭,明万历三十二年创建,1987年重修。其座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砖木结构的为硬山式建筑。青石台基,高脊,墙壁面作隐柱形分出间位,并砌阑额、斗栱、檐檩。殿内梁架绘有彩绘。现为办公室占用。   在风月关院内还有吕祖庙、关公庙、太上老君庙,其建筑规模较小。风月关石券台基外为料石砌筑,鉴于券台为关隘,女儿墙原为何状已无文字可查,在1986年至1987年的修缮中做成城墙形式,东西两门及石砌台阶也重新进行了维修。   风月关现存古碑记5通,摩崖石刻4通。在风月关东侧院内有明代张应登所写的“登昆山明月阁观泉诗二首”,张应登为四川内江人,进士出身,万历十一年(1583年)任河南彰德府(今河南省安阳市)推官。万历十五年秋,作者曾游览响堂山石窟这一带,写了这首诗和其它四首,并写了一篇“游滏水鼓山记”;在风月关东门外台阶下方,明代的“修黑龙洞明月阁并建官庭记”碑是由杨性鲁撰文。杨性鲁字纯卿,磁州人,万历壬辰(1592)科进士。曾为高平县令,著有《春香轩》、《绿芹园》诸稿; “重修黑龙洞□□碑”,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重修龙神庙碑”位于黑龙庙台阶下西侧,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永垂不朽碑”位于黑龙庙台阶下西侧,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4块摩崖石刻位于风月关下涵洞东口外南壁上摩崖石刻(赈灾记)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摩崖石刻(游记),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摩崖石刻(古诗二首);摩崖石刻(古风一首),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这些古碑保存较好。   风月关于2008年10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http://www.99gujian.com/file/upload/201706/20/085458951.jpg
【美丽邯郸】最美古建筑武灵丛台 座落于邯郸市中华北大街西侧的从丛台公园内。丛台公园因依托邯郸著名的古武灵丛台,而取此名。公园占地面积达360余亩。公园的正门为明清式建筑风格,气势雄伟壮观。正面“丛台公园”题字,由我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所书。丛台公园因其独特的风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苏州虎丘山、扬州瘦西湖等享誉中外的名园,齐享国家重点公园之美誉(获此殊荣的公园河北省仅此一家)。公园现为中国百家名园、国家4A级景区。园内主要古迹名胜有:武灵丛台、七贤祠、邯郸碑林和望诸榭等。   武灵丛台位于丛台公园的中心处,为园内的主体建筑,亦是邯郸古城的象征。丛台一名,始见于《汉书·高后纪》载:“元年夏五月丙申,赵王宫丛台灾。”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187年的一次丛台火灾。据唐代学者颜师古《汉书注》称:“因楼台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根据丛台遗物和内部夯土层考证,丛台始建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所建。建台的目的则是为了赵武灵王检阅军队和观赏歌舞。   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第六位国君,也是赵国第一任国王(此前称侯或君)。他即位时,赵国国势衰弱,为改变国家面临的外来威胁和侵扰,他励精图治、勇于改革,实行胡服骑射,使赵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史载丛台上原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名扬列国。古人曾用“传闻宫苑似蓬莱,丛台高耸云霄外。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丛台的壮观。   2000多年来,丛台历经兴衰枯荣,阅尽人世沧桑。文献记载,战国时期鼎盛之时的赵国,邯郸城的武士和达宫贵族们,经常穿着华美的服装,聚集在丛台之下,已经成为市井而不能再制止。但在漫长的岁月中,丛台也经历了无数自然灾害的破坏和战争祸乱的摧残。秦代末年,秦国大将章邯兵破邯郸,夷平城廓;到了汉代,邯郸由于成为诸侯王国—(汉)赵王的攻城,丛台被辟为赵王的宫苑。三国魏邯郸人刘邵作《赵都赋》中云:“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于少阳。”少阳,出升的太阳,意指东方,说明汉代赵王在宫城以东的地方修建过丛台。三国时,魏相曹操以邺城(今邯郸以南30公里临漳县境内)为政治中心后,邯郸遂逐渐沦落为普通县城,丛台也随之衰落了。宋代时,丛台已经衰败为荒草遍地、孤兔出没的一片废墟了。明代以来,丛台曾多次改修重建,较之原建筑有了很大的变化。据《邯郸县志》记载,仅明代中叶至中华民国期间,在短短的四百多年中,就对丛台修建了十多次。   现存的丛台,为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年)重修风格,占地3500平方米,高27米,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南北各开一门。南门前有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立的《赵武灵丛台遗址》碑。碑阳镌刻“赵武灵丛台遗址”七个楷书大字,上款为“直隶广平府邯郸县知县楚人邓云台”,下款为“万历癸已岁孟秋之吉主簿永宁王所重同勒”。碑阴字迹风化,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丛台南门外两侧,雄踞一对高2.27米的石狮,足踏绣球,雌狮爪抚幼狮。据传,此二石狮为1966年由邯郸县旧县衙门前运来,后于1978年竖于此地。沿丛台南门拾阶而上,甬道右侧壁镶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字石刻,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国民第二军军长胡景翼所书。因邯郸城南有滏阳河,河水东流,故言“滏流东渐”,邯郸城西有紫山,山间常有雾气缭绕,又故言“紫气西来”。沿台阶上至平台处,一碑赫然耸立,为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于1961年9月游丛台时所写的七律诗:   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   照黛妆楼遗废迹,骑射胡服思雄才。   太行阵地漳河外,烈士陵园滏水隈。   现代经营基础厚,武安铁矿峰峰煤。   在石碑阴面也刻有“武灵丛台”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冀南书法名人李鹤亭所书。   自丛台北侧拾级而上,古气氤氲,苍松翠柏侧里立两旁,一块块青砖如竹简串起沧桑历史,一级级台阶似血脉贯通古今纵横。台阶而上高处平台上,是清代乾隆皇帝游江南(1750年)路过邯郸,登临丛台时留下的御题诗碑。碑的正面镌刻有七律《登丛台》:   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   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谢雄才。   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   烟树迷茫闾井富,为筹元气善滋培。   在乾隆碑阴面还镌刻有乾隆的诗文七古《邯郸行》。   丛台的中层,距地表7米,平面东西长59米,南北长80米,其中向南突出40米,宽10米。据专家考证为明代城墙残段。台面有武灵馆、回澜亭等建筑。   武灵馆,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砖木结构。原名武灵宫,后称“武灵馆”,清末称财神庙,1922年重修时改名为武灵旧馆,是为纪念赵武灵王而建的建筑。现在武灵馆内又陈列了赵武灵王赵雍的塑像和古赵的文物,展现着赵武灵王的事迹。   武灵馆前的小亭名为“回澜亭”,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所筑。建筑面积12平方米,高5米,为六柱圆顶。   台上有古槐一棵,枝繁叶茂,相传是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所植,距今已有400余年。   台的西侧,是《丛台集序》碑,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陆军第十五混和旅参谋长何遂撰,邑人王琴堂书,文中记述了丛台之悠久,名之来源与位置,修建概况及丛台之景点。   由回澜亭往东进门楼,顺台阶环绕而上,可达丛台的最上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顶台呈圆型,直径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台,俗称“武灵平台”,是赵武灵王观看歌舞的地方。明嘉靖十三年始建亭于台上,取名“据胜亭”,其意是在防御上据此者胜。   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进行了修建。1963年遭暴雨,据胜亭部分坍塌,之后又维修重建。现在的据胜亭,高13米,为四角攒尖重檐,亭角微翘,内有方形正厅,内塑赵武灵王塑像,四周透花门窗,上复绿色琉璃瓦,古朴典雅。虽非原貌,但它仍然保持着古代亭榭的独特风格。   登上据胜亭,可以纵览古城风光,有一种“凭栏寓目思无尽,野迥天高鸟去迟”的感觉。回首丛台上圆拱门,据胜亭门楣上镌刻着“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个镏金大字,它来源于流传很广的“二度梅”的故事。《二度梅》是清末出版的小说,在戏剧中也是一出名戏。小说描述了一对夫妻悲欢离合的故事,是传说《梅开二度》故事中陈杏元和梅良玉分手决别之处。站在丛台上向南远望,可以看见丛台南边的绿树花草丛中,有一尊以“二度梅”故事为题材的双人塑像。   据记载:唐代肃宗年间,中原某地有一佳丽女子,名唤陈杏元。他家有株梅花树,时当花期,正喷香吐艳。忽一日,无缘无故,那梅花树的枝儿蔫了,花儿落了。何故无风天雨花自残,陈杏元大惑不解。也在这一日,陈杏元在朝做官的父亲差人送来一位书童。这书童,聪明伶俐,才貌超人。后来得知,他原是被奸臣残害的忠良之后,名叫梅良玉。原来,梅花自败是应在了他的身上。这不禁使陈杏元内心里萌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不久,他俩相爱了。谁知好景不长,他俩尚未成婚,北国南侵,唐王难以抵挡,就派美人去应付,选陈杏元到北国去和番……那时的邯郸是边陲重镇。凡到番邦去的人,一般都要登临邯郸的丛台,与社稷亲人垂泪相别。这样,陈杏元与梅良玉便也来在丛台之上……这样,如今的丛台上便也仍然有着这样的八个大字:“夫妻南北兄妹沾襟”……或许是命运不济之人暗中相助吧?后来,当陈杏元泪别梅良玉,一步一回头,悲悲切切地就要到达番邦,路经一处悬崖断壁,痛不欲生跳崖寻死之时,她突然得救了。救她的,是一缕阴魂,是前朝也因前来和番到头来忧郁而死的王昭君的阴魂。那阴魂,背起陈杏元直送中原陈家,最终让她与梅良玉又成好事,喜结良缘……这件事,感动了陈家院中的梅花树。就在梅陈完婚之日,那梅花树又二度重开,且花朵满枝,艳丽无比,馨香四溢……。   据胜亭台壁周围镶嵌着七方碑碣,有明代监察御史张成仁的七律《登丛台》,清末进士王琴堂的梅花石刻,举人李世昌(少安)的画兰等。这些碑碣及其诗词、绘画和镌刻都颇具独特风格。   武灵丛台,巍然耸立在古赵都邯郸已经2000多个春秋了。历代政客显贵、文人骚客曾登台挥毫题诗,抒怀言志,留下了不少诗篇。据统计,有确切记载的就达五十余首。这些诗、词、赋,抒发了作者的情怀,描写了丛台的沧桑,也记载了邯郸的兴衰枯荣。1959年6月2日,来邯郸视察的周恩来总理也曾登上过丛台。   2002年,中国与斯洛伐克联合发行了两枚国际邮票,叫“亭台与城堡”。亭台选取的是“武灵丛台”,城堡为斯洛伐克的“博伊尼采城堡”。此邮票的发行,使邯郸武灵丛台走向了世界,成为世界闻名的古老亭台之一。   如今,闻名遐迩的武灵丛台,已成为邯郸历史的见证者,成为邯郸古老文明和现代化都市的象征。   武灵丛台于1982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http://www.99gujian.com/file/upload/201706/20/085536941.png
【美丽邯郸】最美古建筑大名府故城 大名府,历史悠久,为古冀南三府(大名府、广平府、顺德府)之一,也是燕赵大地上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大名府故城址,座落于大名县城东北5-12华里一带,以大街、御营、双台三村为中心,占地面积为36平方公里,现东门口、南门口、铁窗口、北门口四村庄是府城的四个主要城门。古运河在城东临城而过,是古运河岸边上一颗隐逸的历史文化明珠。   大名府故城郭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360年),因王莽家族借其姑姑孝元皇后发展外戚势力曾获封“九侯五司马”,故称贵乡郡。公元580年,北周改置魏州。隋炀帝时,公元605年,魏州改为武阳郡,辖元城、贵乡、马陵三县。公元608年,永济渠开凿。   盛唐时期,大名府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成为政治、军事重镇和农业经济、商品贸易中心,是大名历史上的兴盛时期。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隋武阳郡为魏州。此时魏州只有十三万多人,经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中期天宝年间(742年—756年),已增至一百一十多万人口,成为全国闻名的大都会。大诗人李白沿运河游历,看到魏州(大名府)的繁华、富庶,欣然提笔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魏郡接燕赵,美人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   公元696年9月,武则天下诏令天下勇士十万之众抵御契丹,10月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武则天急调狄仁杰到魏州任刺史,狄仁杰到任后,立即遣散民众,敞开四门,净水洒街,契丹兵不敢进攻,连夜退兵。狄仁杰巧施空城计,使魏州人民免遭了一场战火的杀戮和洗劫,劳苦功高。魏州人民为报狄公恩德,于神功二年(公元698年)为其建造生祠及祠堂碑。现在我们仍能见到的“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已经历一千多年的栉风沐雨,它仿佛在向世人诉讲着狄仁杰手拈胡须,挥洒退契丹的那段历史事实。   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魏州设魏博节度使,并置大都督府,与成德、卢龙、淄青号称“河朔四镇”,魏博居四镇之首。当其盛时辖贝、博、魏、卫、相、磁、洺七州。从公元763年,田承嗣为第一任魏博节度使,直至唐朝灭亡的一百多年,除田弘正时归附朝廷,魏博始终不受朝廷节制。魏博节度使们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交替更始,当时民间有“长安天子,魏府牙军”之语。足以说明其势力的强大。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魏博节度使驸马都尉田悦称“魏王”,置百官,抗唐命,改魏州为大名府,以府为都。此乃大名府名称之始。唐僖宗中和(881年—884年)年间,魏帅乐彦桢就西城外河门旧堤筑罗城,对大名府城作了较大扩建和维修,周长八十里,号“河北雄镇”。   五代时大名府故城成了军家必争之地,先后被梁、唐、晋、汉、周占据,给这一带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皆曾把大名府故城定为都城。李存勖建都时“筑城高达三丈有奇,并门楼、敌台、戌辅、女墙悉如制新”。   北宋初年,结束了五代的社会动荡局面,社会逐渐稳定下来,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也为了抵御北方强悍的民族—契丹(后称辽),在大名府故城这座边陲重镇,修建宋代的北京,在北宋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正如《宋大诏令》所言:大名“实当河麓,席盈之懿兆,冠千里之上腴,隐然北门,壮我中夏。”宋太宗、宋真宗亲征讨伐契丹时,都曾驻跸大名府古城督战。史志上记载大名府有“枢毂中原,襟带齐鲁”之势,“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域,被誉为“畿辅八府之首”、“河朔重镇”,甚至有“昔谓帝不得,不帝,王不得,不王;滑贼据之令天下不安”之说,可见大名府足具“固形势以控扼天下之枢”的重要性。北宋名相寇准督阵大名府时曾出楹联赞:“东郡股肱今佑辅,北门锁钥古天雄”。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改大名府为北京,作为东京(今开封)陪都,以示仁宗若契丹南侵,必御驾亲征之决心。钦定北京后,朝廷耗资巨万,由宰相吕夷简主持,对大名府故城做了较大改修和增建。在改修外城后,又增建了宫城,置百宫,宫殿略如都城,建有四殿十四门并两座水关。建筑形式和规模都非常壮观宏大。宫城称内皇城,周长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建门五。外城为京城,周长四十八里二百有六步,建门九。又引漳入卫掘一小河西渠(今引河)贯穿全城,并修建水关,上水关曰“善利”,下水关曰“永济”。把大名府故城建成为御敌“铁壁”。南宋时,大名城故城随着朝廷衰败有些萧条,此时女真族强大起来,灭辽建金南下攻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 ,刘豫在此降金,建都称帝,国号“大齐”。元朝在此置大名路,省级行政机构。明朝仍置大名府,领开州及元城、大名等十县。   随着历史的发展,北宋以后,大名府故城失去了往日在军事上的重要性;黄河、漳河、御河(卫河)不断泛滥、於积,多次为患大名,使大片良田荒芜;元世祖时,“会通河成,河始全入于淮,不经府境”。水利与水利交通与唐宋大为逊色;金元以来,数罹兵燹,多有残毁。诸多因素迫使历经9朝1042年,七为都城的大名府走向衰落。明建文三年(1401年)河决漳卫,洪水淹没大名府故城,从此,运河岸边的一颗明珠被尘封,同年在艾家口重建大名府(今大名城)。   大名府故城因系一次性水毁,埋于地下1—5米,保存完好,只有少数取土层地层遭到破坏,在取土坑内时常发现井、灰坑、建筑构件及排水设施。故城址现存两处重点保护区,即府城墙遗址和大街遗址。   城墙遗址。铁窗口村东南村东南地表保存一段城墙高6—7米、宽15—17米,长约140米,保存较好(插图336);红寺、菅庄之间断续有三段城墙,最长者约180米,高6—7米,宽4—10米,其余两段较短,长约10米,高约4—5米,宽约10米;南门口、孔庄一段城墙遗存地表已不明显。这几段城墙都能看到明显的夯土层,土质坚硬,附近随处便能看到瓷片、陶片及当年的砖石,城墙表面种植农作物。   大街遗址。包括大街、御营、双台三村及双台村北宫殿区遗址,全部埋地表以下3—5米。遗址南北长3000米,东西宽1500米,面积约4.5平方公里。1米以下即可发现丰富的文化层,建筑遗迹明显,宫殿区遗址遗存有丰富陶瓷等文物残件。大名府故城址未进行过发掘,群众取土时不断发现唐、宋、元、明时期的陶瓷残件,曾出黄釉注壶、青瓷碗、白釉黑花罐、白釉黑花灯型器、石刻神佛像、石刻、旗杆座等附属文物。(337)   大名府故城因系一次性水毁,保存完好,其建筑基址、宫舍布局、街区民房保存优于其它废弃的城池。现大名府故城址上城廓明确,无大型企业,村庄稀疏,尤其宫殿区遗址地表均为耕地,与城下城的汴京(北宋京城开封)相比,开发大名府故城,条件更为优越,文物考古专家考证后认为,大名府故城是中国最具有发掘价值的北宋都城,若对之进行发掘,必将填补我国北宋都城考古的一项空白。2006年5月,大名府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期以来,大名县立足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考古发掘旅游资源潜力巨大的独特优势,倾力打造全国最大最完整的宋文化展区,按照“打大名府品牌,创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规划,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大力推进占地36平方公里的大名府故城保护开发项目。重点规划建设宋代大名府故城遗址文化展示区(遗址公园)和宋代北京大名府风貌游览区(主题公园)。   大名府故城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www.99gujian.com/file/upload/201706/20/085659231.jpg
【美丽邯郸】最美古建筑大名天主教堂 天主教会旧址位于大名县城东街东段路南北侧,分南北两院。   大名天主教会源于十九世纪中叶,由法籍传教士郞怀仁、鄂尔壁自直隶献县教区来大名传教,在城内购宅开教,先在满洲街口以北路东购宅基13处,先后建大堂一座,楼房数栋,瓦房百余间,同时在城东北郊外购地二百余亩,建立窑厂、烧制砖瓦。1916年,由于教徒增多,又在东街路南购置土地建天主教堂。大名天主教民国期间一直是大名教区的中心和主教府所在地,曾创办法文学校、公学、医院、仁慈堂、婴儿院、养老院等慈善事业。主教府始于1890年,占地10余亩,原为大名府教区驻地和教会办“四维中学”。   随着教会扩大,1918年法国天主教会利用“庚子赔款”修建了大教堂,大堂于1921年12月竣工,是河北省现存最雄伟壮丽的圣堂之一,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哥特式建筑遗存。据专家考证,大名县天主教堂,建筑规模宏大,在全国位列第二。   教堂为哥特式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占地面积约1440平方米,由钟楼和礼拜堂组成,建筑材料为砖、石、木。钟楼位于整个建筑的北端,楼高42米,楼上三面各嵌有一直径1.42米大钟,正门上方3米处的供龛内雕刻有圣母抱耶稣玉石像。钟楼的东南、西南两侧建有对称的两个高约20多米的小陪楼,远远望去呈“山”字形,稳重、挺拔、壮观。大堂为仿法国教堂建筑,规模宏大,式样新颖,堂内设施富丽堂皇,别具一格,整个大堂建筑占地面积1220.39平方米,呈“十”字形。其北墙基高出地面5.30米,东、西、南三面墙基高出地面2米,墙基均用长方形青石砌成。大堂的拱形大门面北而开,上面3米处,有圣母怀抱耶稣铜铸坐像,高1米左右。大门上雕刻对联对联一副。大门的东西两侧,有对称性的两个拱形小陪门。这些建筑的表面,无论砖与石上大都雕刻着各式图案。大堂由北而南,甬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数行红色跪凳,一直排到大堂南端的正祭台前。跪凳是专为教徒祈祷所用。正祭台用石头砌成,有四级台阶。第一台阶专为做弥撒用。第二台阶中间有石雕圣体楼,圣体楼的两边规则地放着蜡烛。第三台阶上放有鲜花。第四台阶上供有耶稣苦像、若望像、圣母像,两头还分别有两个手捧蜡烛树的天神像,这五个石膏像均有1.7米左右。石膏像后有1.2米高的假山,山顶放着一个十字架。紧挨正祭台的前面,东、西靠墙处有若瑟石膏像和耶稣圣心石膏像相对。在呈“十”字形的东西两端,分别有德列撒和圣依纳爵、圣母和护守天神,圣女加大利娜和对方济格。6个1.7个米左右的石膏塑像遥遥相对,这些石膏像称为偏祭台。石膏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堂内南北有两行高大的青石圆明柱。每行9根,每根柱座高0.9米,柱身高2.98米。十八根石柱稳如磐石,支顶着大堂。正祭台的前面,东行第三根圆明柱,周围有一个2米多高的木制讲道台。讲道台的表面有许多浮雕,刻有耶稣及其门徒的历史。这些浮雕除用油彩绘制外,还有许多处用金线勾勒,顿挫转折有力,线条流畅。此台由北而入,随螺旋式台阶而上。这里专为神甫讲圣经而用。大堂顶为拱形,用蓝砖白灰南北依次砌成。蓝砖白灰处,线条粗细匀称,都似画笔描绘一样,新如初建,各处棱角笔直如线。东西墙各有五个长条形窗户。窗户的顶端各有一个梅花玻璃窗。每格窗户的玻璃均用各种颜色绘制成菱形,显得五彩缤纷。大堂内处处呈现出工艺美术的特殊美感。东西墙上悬挂着十四处石膏油彩浮雕,是大堂内比较珍贵的陈设工艺品。每处浮雕都用木框镶制而成,高2米,宽1.5米左右。这些石膏油彩浮雕,仿佛一张张图画。一副浮雕构成一个故事,十四个浮雕画面缀连起来,形象地展示了耶稣一生中各个不同的历史画面,反映了耶稣的苦难历史,天主教徒称这十四个画面为“十四处”苦路。浮雕人物形象或坐或立,或走或跑,自然逼真,堪称艺术珍品。此外堂内的墙上还挂有不少宣传教义的油画,技艺精湛,人物传神。正祭台前面,分别放有两棵高2.5米左右的铜制蜡树。每株可点九十九支蜡烛,其余小的蜡树蜡台齐燃,如同白昼。在正祭台当中,放着象征放光的圣体,高1米,直径0.4米左右。圣体用纯金铸成,是大堂里最为昂贵的艺术品。青石明柱上分别挂有绸缎对联,这些对联上绣满了各色各样的图案。对联所对的烛台不同,内容也各异。紧挨大门的东西两个墙角处,各有一个木制神工楼。楼高2.56米,为教友们坦白自己过错,神甫代表天主宽容罪过的地方。靠北墙大门上有一座二层木楼。楼上有一个形似木制小屋,其长4.31米,宽2米,高7米,为教堂的音乐楼,小屋为大型风琴。每到大节日奏乐的时候,需要两个人踏风箱,琴声嘹亮,响彻教堂。堂里还有一个小风琴,长一点二五米,高1.41米,宽1.36米,小风琴是专为举行较小的礼节用的。由音乐楼随螺旋式楼梯而上,钟楼的里面象个圆筒。上完最后一梯,便似一小间圆式房子,里面有一个机器,为报时的座钟。大门外东西、西北两处,对称有两座同样大小的石碑。东北处的石碑简要记载了建堂的时间及原因:西北处的石碑,详细地记载了为大堂捐款资助10以上的县、单位以及个人捐款人的姓名。   大堂从1921年建成到至今,已有77年的历史,期间虽经历了几次大的地震及历次战乱的袭击,但依然完好无缺。大堂建筑精巧壮观,布局合理,建筑坚固。据一些天主教友回忆,当时神甫们说,大名县宠爱之母大堂的式样在全国教堂中数第二(全国除上海有一座教堂规模比大名县天主教堂大以外,楼的形状和大名的一样)。它为我们研究外国建筑工程和工艺评述美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1993年7月,天主教堂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北院陆续划归教会,设主教府及圣心教院。   大名天主教堂于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www.99gujian.com/file/upload/201706/20/085812171.jpg
【美丽邯郸】最美古建筑黄梁梦吕仙祠 黄梁梦吕仙祠(以下简称吕仙祠),位于邯郸市北10公里处的黄粱梦镇,是一处历史悠久、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道教建筑遗存,以唐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为据所建。   据《邯郸县志》载,该祠始建于北宋,明嘉靖和清康熙年间两次重修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布局。吕仙祠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小学课本就有“黄粱美梦”一文,日本民间戏剧将《邯郸记》改编后搬上舞台。它是国内唯一以梦文化为主题的景区,亦是一处名扬海内外的古迹胜地,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景区。   吕仙祠坐北朝南,占地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由祠门、八仙阁、丹门、八卦亭、午朝门、钟离殿、吕祖殿、卢生殿等构成主体轴线。主轴线两侧有东西行宫、接官厅等建筑。除古建筑外,祠内还有莲花池、栈桥、假山等景观。为一处布局严谨,融庙宇、园林于一体的典型的道教宫观遗存。   祠门前有高大的“二龙戏珠”琉璃照壁,山门为硬山建筑,门楣悬挂的“邯郸古观”匾额为我国书法大家启功先生所书。进门为前院,院南照壁镶嵌有“蓬莱仙境”四个草书石刻,相传为吕洞宾手书,但还有许多极富神奇的传说。四字均为1米见方,遒劲有力,行笔洒脱,置于名祠古观之中更显超凡脱俗,透出一股仙风道骨之气。   八仙阁,位于前院东侧,为一座楼阁式建筑。八仙阁建于明朝末年,因原阁上供奉吕祖三个弟子即柳仙、济晓棠、一枝梅,故又名曰“三仙楼”。北洋军阀时期,吴佩孚曾在此驻军,将阁更名为群仙楼,并题有对联一幅。现阁为1984年重建,整个建筑高大庄重,雕画精湛,内供奉八仙塑像,因而得名“八仙阁”。   丹门,位于“蓬莱仙境”石刻北侧,传说是道家修炼仙丹的地方,两侧陈列着道家法器。门上悬挂欧阳中石先生所题“泽沛苍生”匾额。意为将恩泽像雨露般的赐于天下之人,经此而过好运定会伴您左右。   八角亭和莲池:位于丹门北侧。“八角亭”上覆琉璃瓦,攒尖顶,因原来顶端内侧有太极八卦图,故亦名“八卦亭”。内侧绘有八仙画像,歌剧神采,外侧绘有忠孝图,分别表现了以“孝”,故又称“八孝图”。八角亭两侧为莲池,将莲池分为东西两半。池中建桥,桥下有孔洞连接东西莲池,池内游鱼戏水,岸上杨柳低垂,景色绝佳,两个莲池中的荷花据说东开白莲花,西开红莲花,即东白西赤,而两池的莲不能互移,否则,移过去的莲就光长叶子不开花。   午朝门,位于莲池北有,共有三门,中门即“午朝门”。据说进了这个门就到了神仙居住的地方了。横匾“神仙洞府”出自中央美院罗工柳先生之手。他是中国第一代西洋油画家。“午朝门”东西两侧为月亮门。   钟离殿,位于午朝门北侧,为典雅的院落,正面便是吕仙祠供奉的第一大殿—钟离殿。钟离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两侧为故宫博物院刘炳森先生所书对联。殿内钟离身着官服,正襟危坐,神态威严,其眼神栩栩如生,注视着每一位朝拜者,令人敬畏。院内东西两侧有钟楼、鼓楼,院内有古松翠柏点缀,确有古观幽雅之遗风。   吕祖殿,过钟离殿往北又是一院,正面一殿最为雄伟,即为吕仙祠主殿——吕祖殿,为典型的明代风格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式建筑,前后各出单步廊,五彩馏金斗拱,飞檐翼角昂首望天。两边对联是“道院光招蓬莱客,玄门常会洞中仙”,横匾“孚佑帝君”是元代对吕洞宾的封号。殿内塑吕洞宾和童子像,两壁嵌题咏刻石5块。殿前有拜殿和月台,两侧为东王母殿和西王公殿各七间。   据专家考证,吕洞宾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姓吕,名岩,字洞宾,河中府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因出生的年月日时均为阳,故称纯阳子。关于其身世有不同说法。一说为唐代宗室,姓李,为躲避武则天的迫害,携妻子隐居深山绿水之间,改姓为吕。因常居岩石下,故名岩。又常栖于洞中,故号洞宾。另一种说法是他是唐代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因感到仕途变化无常,便转而学道去了。吕洞宾是八仙中名气最大的,在全国各地广建祠堂。关于他的传说流传甚广,其中不乏失真和歪曲的,歇后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就是其中之一。   卢生殿:位于吕仙祠的最北处,为砖木结构,硬山建筑。两侧对联是古人所撰,由谢冰岩先生书写:“睡至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此联富含人生哲理,已被收录到名联之列。殿内有大青石雕刻卢生睡像,头西足东,侧身而卧,两腿微曲,睡意朦胧,维妙维肖。睡床高二尺,长五尺,与睡像连成一体。东、西、北面墙壁上绘有“黄粱美梦”大型壁画,展现了卢生一枕而觉,一觉而梦,“富贵声华终幻因,黄粱一梦了终身”的意境:唐玄宗开元七年,有个秀才叫卢生,在邯郸的一家客栈里巧遇仙人吕翁。卢生与吕翁交谈时,道出自己的远大志向,大丈夫应出将入相,建功树名,但上苍不公,屡试不第,感叹生不逢时。吕翁看到卢生一生理想只是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如果再不点化他的话,他将在人生迷途上越走越远。于是递给卢生一个青瓷枕头说:“你旅途劳累,休息一下再说吧!”。卢生枕着仙枕睡着了,朦胧中他看到瓷枕一端有一个小孔,小孔慢慢变大,一直大到如一扇门。卢生便跨进孔内,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卢生先娶得娇妻,后中了进士,官高位显,又屡建奇功。虽也遭受过被诬、充军的祸灾,但最终他的所有理想和愿望都得到实现,享尽人间荣华富贵长达五十年之久。可人终难逃一死。卢生八十岁时得了一场大病,久治不愈,奄奄一息。回想自己的人生旅程,戎马生涯几起几落,荣华富贵还没享够就要撒手而去,卢生真是万分留恋,害怕至极。猛然惊醒,喘了口气才知是场美梦。醒来一看,一切如故。自己在梦中几十年过去了,店主的一碗黄粱米粥还没煮熟呢,不禁领悟到“人生如梦”的道理,毅然抛弃尘缘,随吕翁修道去了。   卢生殿前回廊有明、清时期的碑碣,其中邯郸进士王韵泉所绘梅花和题诗:“梦醒黄粱方悟道,心同明月可寻梅”,颇受游人赞赏。在卢生殿的右侧有一块梦字碑,是1988年贵州遵义陈善礼先生游黄粱梦后,深悟梦的真谛,自书刻碑而立。梦字碑以繁体的“梦”字为背景图案,借助中国汉字的笔顺,叙述黄粱美梦故事的全过程。字里有字,梦中有梦是这块碑的绝妙之处。梦字碑以象征手法揭示了人生过程。   在卢生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碑廊,碑廊现存28通诗书碑刻,为古往今来一些文人骚客吟咏黄粱梦的诗。著名的有清朝诗人陈潢的《题卢生卧像》:“富贵荣华五十秋,纵然一梦也风流!而今落拓邯郸道,愿与先生借枕头”表达了消极遁世的人生态度。有清朝刑部尚书魏象枢的《卢生庙四首》:“人生如梦几时醒?惟有卢生做得成。我欲梦中还说梦,不知何处访卢生!邯郸无梦亦无醒,大抵都因饭未成。也羡黄粱分一箸,却疑火短米还生。何妨眼睡念头醒,百念难成一念成。就里岂无消息在,谁来说与老书生。一枕羲皇睡不醒,更无婚宦梦中成。深交百里真知己,明夜烦劳访魏生。”诗中含有禅的意味,表明了作者的处世思想:醒也罢,梦也罢,要紧的还是吃饭问题,作者还是着眼于现实的。   在中轴线西侧有慈禧行宫,保留有慈禧寝室,展出清代帝王画像和慈禧珍贵照片三十余幅。还有元辰殿,依据天干、地支排列有六十甲子保护神位。东侧为民俗神宫,宫内精选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神31尊,两重院落,五座殿宇,以蜡像形式传神展现。   此外,在祠内东院有国内第一座梦文化专题展馆——中国名梦馆。该馆于2001年7月正式向游人开放,是从我国三千多条梦目中精选出33个名梦,分为名人梦、帝王梦、爱情梦、发财梦和“玉茗堂四梦”等多个专题,以精美的壁画和通俗的文字向大家展示梦故事。馆名由毛主席表弟文怀沙先生题写。   吕仙祠因其梦的传说而影响久远,闻名海内外,“黄粱美梦”成语故事和毛泽东诗词“一枕黄粱再现”均出于此。国内外游人慕名而来参观的络绎不绝,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国际间的梦文化研究与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吕仙祠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www.99gujian.com/file/upload/201706/20/085925291.jpg
【美丽邯郸】最美古建筑永年武禹襄故居 位于永年县广府古城东街,占地面积9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属清代道光年间的建筑。故居原有南北三个段落,房屋75间,大门西侧有耳房2间,前有影壁,后有垂花门,过垂花门左首有轿房3间,沿中轴线有三进院落。第一院落有东西配房各3间,过厅1间;第二院落有东西配房各3间,过厅5间;第三院落有东西配房各3间,主房5间、仓库11间。除中轴线部分外,还有东西两条轴线,原有月门、书房、花庭、月台、莲花池、假山、练武场等辅助设施及配房23间。东西两条轴线建筑已毁,现仅存中轴线部分。现存42间,其房屋错落有致、左右对称、崇脊飞檐。平面布局严谨、庄重、和谐,工程完美。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传统风格和建筑艺术,是现存比较完整的古民居建筑和珍贵的历史文物。   《永年县志》记载:武清河,字禹襄,生于1812年,逝于1880年,清代直隶广平府人。吴禹襄最初从同乡杨露禅学习大架套路,后慕名至陈家沟,求陈长兴教拳。陈长兴介绍他向十五世陈清萍学拳,陈清萍的架小而紧凑,加圈缠丝,是陈式太极拳小架套路的支流。武禹襄出身望族,博览群书,自幼习文好武,在向杨露禅学拳的同时,自己又潜心研究。他以一个读书人特有的细心和感悟,每得到一处体会便写一字条贴于墙壁,再反复体验。这样,武禹襄在杨式大架、陈式小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味和风格,经过几年的总结,竟独创一派更具有“内省”风格的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   武禹襄传其甥李亦畲(1832—1892年),李亦畲再传郝为真(1849—1920年),郝为真传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拳为业,武式太极拳开始外传。由于是文人,武禹襄很自然地将自己练太极拳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他珍贵的练拳感悟于1881年由其弟子李亦畲整理为《太极拳谱》,并在其中首次提出“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将中国武术的目的,由以往传统的单纯格斗上升为健身,赋予了太极拳人类需求的普遍价值。后来,精形意、八卦、意理的河北完县人孙禄堂(1860—1930年)从郝为真学习太极拳,他悟出,太极拳柔和、八卦拳灵巧、形意拳猛烈,这些各个拳种不同的特点都只不过是形式不同罢了,而“中和”便是所有拳术的内在的本质。孙禄堂兼收并蓄,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开合鼓荡架高步活的孙式太极拳  武禹襄故居于2001年2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http://www.99gujian.com/file/upload/201706/20/090010321.png
【美丽邯郸】最美古建筑鸡泽东柳仁义巷  齐祖望,字望子,号勉庵,今鸡泽县浮图店乡东柳村人,是康熙庚戌科进士。他为官清廉,秉公办事,从不殉私情。一次,家里来人给他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家里要盖房,因地方狭小,想往巷子里侵一墙。巷子本来就不宽,因此邻居坚决不依,弄得无法施工,要求他回家去压一压。他觉得家里做法不妥,便让来人带回一封信,信中写道:“千里捎书为一墙,退后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如今不见秦始皇”。家里人看了他的信,不仅没有往外侵,反而向后退了一墙(至今齐的故居遗址比别人家的房子往里一墙,一尺有余)。祖望的高尚品德,被人们传为美谈,从此,巷子里的人和睦相处,并给它起名叫“仁义巷”。
http://www.99gujian.com/file/upload/201706/20/090050951.jpg
【美丽邯郸】最美古建筑临漳香菜营任氏祠堂 位于香菜营村西部。任氏祠堂是一座明清时代祠堂建筑。据考证,香菜营任氏宗族第一代始祖任礼,原籍南京,明初随父亲迁来,行伍出身,随明成祖朱棣转战南北,屡立战功,曾任左都督、左副总兵,都指挥。正统三年(1438年)被封为宁远伯。世袭官爵十三代。村南有任礼墓,村北有五世白奶奶墓。任氏祠堂坐北朝南,东西长9米,南北宽7.6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单檐硬山布瓦顶式建筑。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前后出单步梁,前檐柱头施柱头斗拱,斗拱为一斗二升前出龙头,共四组。前金柱施装修,明间施隔扇门,次间为槛墙隔扇。任氏祠堂内有明、清碑刻8通。其中墓碑6通,家谱碑两通。(不包括文保所内的草书碑)。任氏祠堂现为邯郸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美丽邯郸办公室)
1
12
美丽邯郸 最美古建筑图片摄影。明代,位于邯郸市鸡泽县风正乡亭自头村内街北。   硬山顶,砖木结构。建筑面积63平方米,高6.7米。进深1间,面宽3间。殿内有“柱下人龙”横匾一块,前有月台,并有清乾隆三十三年石碑一通。该建筑具有典型的明代特点。于1987年春重修。   明代王梦蛟出任监察御史时修建。
古建筑图片说明
 美丽邯郸 最美古建筑图片摄影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