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工艺百科
古建筑园林业界人物介绍
2016-02-29 15:47  浏览:115

罗哲文先生介绍内容:

罗哲文先生1924年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当时唯一的中国调查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他师从一代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学习古代建筑研究。1946年,在中国建筑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建筑系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他在解放战争时期就曾经参与编写《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让中国的珍贵文物免于战火;他曾经参与我国国徽的设计;他一生万里奔波,为保护长城、修复长城而呼吁,他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人”;他推动、参与了我国申报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的工作,有媒体称他是“文物保护神”! 在我国文物界,可称“国宝级”人物。
1950年罗哲文先生调文化部文物局,长期从事全国的何护管理和调查研究工作。曾任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等职。是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六届全国政协文化组副组长。现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半世纪以来把毕生心力献给了祖国的文物事业,对全国重大的保护维修项目或自己主持设计、或参加主持方案评审数百处以上,对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主要著作有《长城》、《中国古塔》、《中国帝王陵》、《中国佛寺》、《中华名楼》、《中国古代建筑简史》、《中国古园林》、主编《建筑文化大观》等。传略载入多种辞书。喜好书法。在司马台长城等众多各胜有刻石、题字等。
罗哲文先生从事六十多年,走遍中国东西南北,为民族建筑的保护奔走呼唤,坚持不懈、呕心沥血、孜孜以求,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保护、传承、利用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谢辰生先生介绍内容:

谢辰生先生是我国文物界著名专家,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前言、第一次明确提出文物的定义。
年轻时谢老从事过为郑振铎先生所编书籍的目录抄写、印刷等工作,重点参与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甲午以后流入日本文物之目录》的编辑出版。几年的耳濡目染和亲身接触,使谢老对文物产生浓厚兴趣,立志将文物工作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
  1949年,他随郑振铎先生到国家文物局工作,建国后的主要文物法规基本是由谢老主持起草或执笔的。50多年来,谢老始终致力于文物研究工作,对文物工作的基本规律、文物保护历史和现状、文物宏观管理有深刻的认识和见解。为保护文物敢于斗争,从不计个人得失的谢老自1995年退休后仍在为保护文物不停地奔波。1999年他亲赴浙江舟山定海考察,是第一批阻止定海文物破坏的专家之一;2000年他又赴新疆为西部大开发中的文物保护工作献计献策。
目前,谢辰生先生担任着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委员的职务,谢老一生为文物保护奔走呼号,无怨无悔。
谢老一生致力于文物研究、管理和保护工作,在中国文物工作上辛勤耕耘几十年、呕心沥血、孜孜以求,为中国的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做出突出贡献,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郑孝燮先生介绍内容:

郑孝燮,字揆甫,1916年2月2日出生于奉天(今辽宁省沈阳市)。 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曾在兰州、汉口等地的建筑师事务所任建筑师。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重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建筑师、副处长,建筑工程部、国家建设委员会建筑师、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第五、六届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8年以来,郑孝燮先后担任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团建筑艺术顾问,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委员会顾问,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建筑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长城学会顾问,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顾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顾问等职务。1980年至今先后任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城市规划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规划局和建设部城市规划司技术顾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对城市建筑规划的理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历史及环境艺术有较深的研究。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及风景资源的保护作出了贡献。撰有《中国中小古城布局的历史风格》等十多篇论文。
郑孝燮,城市规划专家,为设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倡议人之一。长期以来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致力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在研究探讨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和理论、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和文化古迹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从河南、陕西的文物调查到承德避暑山庄的景观恢复,从平遥古城申报世界遗产到对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人们总会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文物保护专家——郑孝燮。他的健谈,他的睿智,他缜密的思维,他爽朗的笑声,让人很难将他与近90岁的高龄联系起来。郑孝燮先生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倡建及其规划和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的研究保护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景慧先生介绍内容:
作为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长、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顾问、总规划师、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古城保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兼职教授的王景慧先生,从2001年2月经国家民委党组正式批准,担任会长以来,就像一只不知疲倦老黄牛,身兼数职常年奔波在民族建筑保护的第一线。为提升我国的民族建筑科学技术的研究水平,弘扬、继承、保护发展中国民族建筑文化,促进世界各民族建筑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付出了毕生的经历。
为了表彰他在弘扬民族建筑文化,推动民族建筑事业发展方面所做的卓越贡献,早在2005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中法建筑与城市发展论坛” 上荣获了由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颁发的法国政府“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此奖是法国政府专门为表彰,在中国古城保护的理论与规划方面有所建树和对中法文化交流所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界专业人士所设立的。
王景慧会长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后,分配到青海,而后辗转四川,到深山沟里建设“大三线”,文革期间又被下放到包头钢厂当钳工,一年后进设计院。1981年,他被调到建设部(原国家建委),曾任城市规划司副司长,1998年以后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任总规划师。长期以来在历史文化名城及其遗产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王景慧会长颇具声望。在他的办公室里,12平方米左右的空间被一圈疏密有致的书架环绕,里面尽是有关建筑与历史文化保护的书籍。
在长期的繁忙工作中,王会长还撰写了大量的专业论著。主要著作及论文有;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编);《领导干部城乡规划建设知识读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章节);主要论文: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与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与方法;中国历史城市的保护与发展;历史街区的保护概念和方法;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弘扬;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日本的《古都保存法》等。为现代城市发展中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遗产、民族建筑文化保护发展等,留下了精彩的华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今天的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在王会长带领下,正在全面开展民族建筑、研究、保护、利用、交流、发展等方面学术研究工作,为弘扬和传承民族建筑文化的精髓努力工作。
刘天杰先生介绍内容:

刘天杰,现任河南省天杰古建园林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员、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常务理事兼商会副会长。三十年来刘天杰致力于古建艺术的研究、设计、工程实施,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经过呕心沥血、持之以恒的研究与实验,发明了钢化石雕、钢化木雕仿工艺,在我国仿领域独树一帜。
运用钢化石雕、钢化木雕技艺,刘天杰研发了装配式仿小亭系列、牌楼系列、照壁系列、楼阁系列、景观桥系列等,既加快了施工进度,又增加了建筑结构的强度,且每座建筑物做工精细,雕饰奇巧,普通石雕很难做到。被社会各界认识称为“古建一绝”,被古建专家罗哲文誉为“民族之荣”。此项发明既是对传统工艺的继承,也是对传统工艺的发展和创新。
1998年,刘天杰参与了中华历史名楼鹳雀楼复建工程,该楼所有的精美雕饰均由天杰设计实施,被施工单位誉为“世之精品”、“巧夺天工”。2004年鹳雀楼工程获得了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创业至今,在刘天杰的主持下,已开发30多个系列600多种新产品,先后荣获县科技成果奖7项;省级科技成果金奖3项;国家专利3项;国际发明金奖2项。
刘天杰为古建艺术的研究、设计、工程实施中不断发展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史建华先生介绍内容:

史建华,高级工程师、高级策划师。毕业于东南大学,1969 年起开始从事建筑行业。现担任苏州市政协委员、沧浪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执行会长、苏州市吴都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总裁同学会执行主席、苏州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苏州市新沧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等主要职务。
史建华先生热爱民族建筑事业,为传承和保护民族建筑,为苏州古建园林在现代建筑文化中的传承,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不懈,积极努力,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利用与发展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93年主持苏州市首批全国旧城改造试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工作——桐芳巷小区,获得建设部试点小区个人优秀奖。
1997年主持苏州市首批古城改造试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工作——37号街坊改造以及相应的35、36、43、44、47、48等七个街坊改造。得到多名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以及各界人士的关注,并到现场指导。
2003年主持苏州老房子“双塔影园”的改造工作。改造完成后,文物界耆宿罗哲文欣然题额“吴都会馆”将其作为海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交流民族建筑文化的活动会所。
2004年主持苏州老房子“葑湄草堂”的改造工作,获得苏州市政府“苏州市首批抢修保护的先进单位”奖励,并荣获“2004年中国建筑珍品大院”奖项,并成功上市运作。
2007年主持苏州老房子“传德堂”的改造工作。2008年该项目获得第二届苏州市文物保护优秀工程三等奖。
2004—2008年主持“姑苏人家”项目的开发,成为苏州最具传统风貌和现代功能的园林式别墅。获得两项国家级专利;首批企业知名字号; 2008年联合国人居署迪拜国际最佳范例(中国)推动奖。
史建华先生为苏州古建园林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将传统建筑的艺术融入现代房地产项目,做出突出贡献。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