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工艺百科
江村古建筑群
2016-02-29 15:47  浏览:150

江村始建于隋末唐初,有1300余年的历史。据记载,咸丰初年(1851年)江村人丁达8万余口,号称“小杭州”。全村共有书屋9所,“重诗书,勤课诵,多延名师以训子弟”明清时期,江氏族人考取进士、文、武举人,明经126人,发国初十年又出博士、学士17人,这在中国的古村落中,极属罕见。 江村群 
1938年,宁国府属六县联中师生员工两千余人由宣城迁址旌德江村,八年间,在江村求学就读的学生竟达八千余人,在海内外颇有声誉。发达的文化蕴育了江村英才辈出:革命烈士江上青(江泽民主席之父);清代医学家“人痘接种法”发明者江希舜;清代翰林院编修、书法家江志伊;中国社会党领袖江绍铨;《语丝》发起人、民俗学家江绍原;著名数学家江泽涵;胡适夫人江冬秀等都是江村的骄傲。民国代总理江朝宗;民国安徽省长江绍杰;民国海军将领江泽澍等也出自江村。“父子进士”、“兄弟博士”更是世代传诵。明清时代,江村渐入鼎盛,村中最多时建有八座宗祠,巍峨壮观;老街牌坊接踵林立,岿然雄踞;二十四天井古民居布局严谨,气势恢宏;数十亩之广的聚秀湖汇聚金鳌山飞流直下的双溪之秀。历经千年沧桑,现在江村境内牌坊、老街、宗祠、民居风韵依旧。周围“黄峰晓日”、“天都耸翠”、“箸岭晴雪”、“狮山著雨”、“羊冈夕照”,景色旖旎,如诗如画。 进村有故事,入目皆文章。

江村群 - 历史渊源
. 江村江村建村近1400年。据江氏宗谱记载,夏禹国相伯益子玄仲,被禹的儿子启封于江国,是为江氏始祖。江玄仲第八十六世孙文学家江淹是南北朝梁时考城人,任宣城太守。
江淹五世孙江韶性爱山水,是位著名的风水学家,他遍游黄山、白岳,发现旌德金螯山浑然淳厚,有蓬勃不可遏之势,是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于是举家迁徙卜居旌西金螯建村族居,始称江村。江村,枕山环水,阡陌纵横,山川灵秀,前有山峰耸然侍立,后有幽谷深藏,金螯雄居其中,狮山、象山卧居江村村口左右。村中龙溪、凤溪环绕,汇锁村口聚秀湖。村口聚秀湖周旁古庙宝塔,诗碑堤栏,垂柳秀荷,相映成画。有诗云:“日照古庙生紫烟,湖中聚秀狮山影。龙恩浩荡今犹在,夜空荷香江村情”。徽商及仕官的积年造化,使江村一度享有“小杭州”美名。江村人曾用诗赞美村口的水口文化及蕴含的诗情画意:“金螯古迹八朝留,村容美景似杭州。三潭印月侪聚秀,文昌宝塔若雷峰。”据史查,清咸丰年间(1855年-1860年),江村连年遭受严重的旱涝虫灾,加之太平天国残兵劫掠,江村“十室九空,遗子之民至于相食,所存者不及嘉道盛时百分之一。”村民背景离乡,流落四方,难民大多从芜湖顺江而下,及至南京、扬州落户。江泽民主席的尊祖,就是这个时候迁居扬州的。村中曾有宗祠9座,牌坊18座,书舍9所,藏书万册,以及育子弟8000余人的抗战时期六县联中。明清时期,江村造就了进士18人(其中授翰林院编修4人),文举人42人,武举6人,另有明经40人,辟举4人。民国初十年出学士、博士18人。这在中国古村落中实属罕见,同时,也为徽州许多古村落望尘莫及。

江村群 - 发展状况
江村饱经千年世事沧桑的江村,境内牌坊、祠堂、老街、名人故居基本保存完好,千年古韵依旧,并已逐步对外开放。近年来,省、地、 . 县主要领导对江村的保护开发十分关注支持,仅省级就有:原安徽省省长傅锡寿、省人大主任孟富林、省政协主席方兆祥、副省长蒋作君、副省长卢家丰等领导亲临江村观光调研,题字纪念。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范敬宜也先后到江村观赏。江氏后裔江泽恩、江春泽、以及江泽涵之子江丕桓等先后到江村寻根问祖。二00二年接待海内外游客逾十万人次。地方党委政府对江村特有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极为重视,早在九十年代初就已行文公布江村为“旌德历史文化保护区”。其中父子进士坊、溥公祠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00二年,江村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并着手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的工作。江村,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规划蓝图已经省政府原则同意。省企业家余春明董事长已倾资五千万元人民币对江村历史文化遗迹展开保护维修工作及旅游开发工作,江村参与安徽“两山一湖”旅游开发的基本骨架已构筑,一年来已恢复一座被毁的狮山古庙、村口文昌塔、聚秀湖世科牌坊、笔架牌坊、总祠门前汉白玉牌坊等重点,现存三座大祠堂的抢救维修工作已完全竣工,经国际有关专家评定,达到了如旧的复古水平。

江村群 - 独特的江村群
 江村群位于旌德县白地镇江村,村庄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为群山环抱,村内有玉龙溪穿村而过,凤溪绕村南,两溪会合于村西南隅,形成江村独特的水文格局。村内每条老街巷的一侧各设有一条条水圳,涓涓细水均汇入村西南的“聚秀湖”。隋唐开始,江氏家族就在这里生活,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建造。村中至今尚存老街、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水圳、人工湖等近200处古迹。江氏宗祠是江村江氏家族的总祠。始建于明,曾两度毁于大火,两度重建,1937年再度重修,是旌德县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大型祠堂。坐西北朝东南,面阔七间,三进二天井,总建筑面积1236平方米,由祠前广场、泮池、门厅、天井、享堂、廊庑、寝楼组成。该祠汇集砖、木、石三雕工艺,技艺精湛,是典型的徽派古祠堂之一。溥公祠,原名“六分祠”。始建于明,清代几经修缮。坐东朝西,面阔五间,前、中、后三进,两天井,总建筑面积892平方米。由门楼、廊庑、享堂、寝楼组成。雕刻精妙,具有很高的观赏、研究价值。  .
孝子祠,“全称明孝子江文昌公祠”,坐北朝南,在老街的西侧,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成祠。因原为民宅,故祠的建筑布局呈民宅风格,面阔三开间,前、中、后三进,总建筑面积503平方米。祠由石库大门、门厅、廊庑、正厅、寝楼组成。父子进士坊,南北朝向,均为二柱单间三楼式石构建筑,通高8米,宽3.8米。江汉坊 (父坊)居南,建于明弘治初年(1488年);江文敏坊(子坊)居北,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两坊相隔50米,占地22平方米。牌坊用清一色的细花岗岩石雕凿而成。两根立柱、两根额坊、一块花板、一根定磐枋、四大靠背石及斗拱撑起的三楼顶,雕刻技艺精妙绝伦。茂承堂,始建于明,为江村现存古民居规模最大者。坐西北朝东南,前、中、后三进,共有大小天井8个,总建筑面积873平方米。由门厅、大门、前天井、中进、后天井、后进组成。该宅的、中进前金柱石柱础雕刻及木雕构件等,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聚秀湖是江村的水口,水面面积6500平方米,明代成化、弘治年间(1465—1488年)挖掘成湖。湖的南岸呈半环形,北岸基本平直,在聚秀湖的两侧,有狮、象两山护卫,形成山环水绕、聚风敛气的风水格局。 
江村群不仅具有皖南古村落的共性特征,还由于江氏家族历史的辉煌,促使村落文化个性突出,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可读性和生动性,是研究旌德县传统建筑、地方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村群位于旌德县白地镇江村,村庄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为群山环抱,村内有玉龙溪穿村而过,凤溪绕村南,两溪会合于村西南隅,形成江村独特的水文格局。村内每条老街巷的一侧各设有一条条水圳,涓涓细水均汇入村西南的“聚秀湖”。隋唐开始,江氏家族就在这里生活,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建造。村中至今尚存老街、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水圳、人工湖等近200处古迹。江氏宗祠是江村江氏家族的总祠。始建于明,曾两度毁于大火,两度重建,1937年再度重修,是旌德县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大型祠堂。坐西北朝东南,面阔七间,三进二天井,总建筑面积1236平方米,由祠前广场、泮池、门厅、天井、享堂、廊庑、寝楼组成。该祠汇集砖、木、石三雕工艺,技艺精湛,是典型的徽派古祠堂之一。溥公祠,原名“六分祠”。始建于明,清代几经修缮。坐东朝西,面阔五间,前、中、后三进,两天井,总建筑面积892平方米。由门楼、廊庑、享堂、寝楼组成。雕刻精妙,具有很高的观赏、研究价值。  .
孝子祠,“全称明孝子江文昌公祠”,坐北朝南,在老街的西侧,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成祠。因原为民宅,故祠的建筑布局呈民宅风格,面阔三开间,前、中、后三进,总建筑面积503平方米。祠由石库大门、门厅、廊庑、正厅、寝楼组成。父子进士坊,南北朝向,均为二柱单间三楼式石构建筑,通高8米,宽3.8米。江汉坊 (父坊)居南,建于明弘治初年(1488年);江文敏坊(子坊)居北,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两坊相隔50米,占地22平方米。牌坊用清一色的细花岗岩石雕凿而成。两根立柱、两根额坊、一块花板、一根定磐枋、四大靠背石及斗拱撑起的三楼顶,雕刻技艺精妙绝伦。茂承堂,始建于明,为江村现存古民居规模最大者。坐西北朝东南,前、中、后三进,共有大小天井8个,总建筑面积873平方米。由门厅、大门、前天井、中进、后天井、后进组成。该宅的、中进前金柱石柱础雕刻及木雕构件等,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聚秀湖是江村的水口,水面面积6500平方米,明代成化、弘治年间(1465—1488年)挖掘成湖。湖的南岸呈半环形,北岸基本平直,在聚秀湖的两侧,有狮、象两山护卫,形成山环水绕、聚风敛气的风水格局。 
 江村群不仅具有皖南古村落的共性特征,还由于江氏家族历史的辉煌,促使村落文化个性突出,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可读性和生动性,是研究旌德县传统建筑、地方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村群位于旌德县白地镇江村,村庄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为群山环抱,村内有玉龙溪穿村而过,凤溪绕村南,两溪会合于村西南隅,形成江村独特的水文格局。村内每条老街巷的一侧各设有一条条水圳,涓涓细水均汇入村西南的“聚秀湖”。隋唐开始,江氏家族就在这里生活,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建造。村中至今尚存老街、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水圳、人工湖等近200处古迹。江氏宗祠是江村江氏家族的总祠。始建于明,曾两度毁于大火,两度重建,1937年再度重修,是旌德县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大型祠堂。坐西北朝东南,面阔七间,三进二天井,总建筑面积1236平方米,由祠前广场、泮池、门厅、天井、享堂、廊庑、寝楼组成。该祠汇集砖、木、石三雕工艺,技艺精湛,是典型的徽派古祠堂之一。溥公祠,原名“六分祠”。始建于明,清代几经修缮。坐东朝西,面阔五间,前、中、后三进,两天井,总建筑面积892平方米。由门楼、廊庑、享堂、寝楼组成。雕刻精妙,具有很高的观赏、研究价值。  .
孝子祠,“全称明孝子江文昌公祠”,坐北朝南,在老街的西侧,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成祠。因原为民宅,故祠的建筑布局呈民宅风格,面阔三开间,前、中、后三进,总建筑面积503平方米。祠由石库大门、门厅、廊庑、正厅、寝楼组成。父子进士坊,南北朝向,均为二柱单间三楼式石构建筑,通高8米,宽3.8米。江汉坊 (父坊)居南,建于明弘治初年(1488年);江文敏坊(子坊)居北,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两坊相隔50米,占地22平方米。牌坊用清一色的细花岗岩石雕凿而成。两根立柱、两根额坊、一块花板、一根定磐枋、四大靠背石及斗拱撑起的三楼顶,雕刻技艺精妙绝伦。茂承堂,始建于明,为江村现存古民居规模最大者。坐西北朝东南,前、中、后三进,共有大小天井8个,总建筑面积873平方米。由门厅、大门、前天井、中进、后天井、后进组成。该宅的、中进前金柱石柱础雕刻及木雕构件等,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聚秀湖是江村的水口,水面面积6500平方米,明代成化、弘治年间(1465—1488年)挖掘成湖。湖的南岸呈半环形,北岸基本平直,在聚秀湖的两侧,有狮、象两山护卫,形成山环水绕、聚风敛气的风水格局。 
 江村群不仅具有皖南古村落的共性特征,还由于江氏家族历史的辉煌,促使村落文化个性突出,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可读性和生动性,是研究旌德县传统建筑、地方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村群位于旌德县白地镇江村,村庄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为群山环抱,村内有玉龙溪穿村而过,凤溪绕村南,两溪会合于村西南隅,形成江村独特的水文格局。村内每条老街巷的一侧各设有一条条水圳,涓涓细水均汇入村西南的“聚秀湖”。隋唐开始,江氏家族就在这里生活,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建造。村中至今尚存老街、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水圳、人工湖等近200处古迹。江氏宗祠是江村江氏家族的总祠。始建于明,曾两度毁于大火,两度重建,1937年再度重修,是旌德县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大型祠堂。坐西北朝东南,面阔七间,三进二天井,总建筑面积1236平方米,由祠前广场、泮池、门厅、天井、享堂、廊庑、寝楼组成。该祠汇集砖、木、石三雕工艺,技艺精湛,是典型的徽派古祠堂之一。溥公祠,原名“六分祠”。始建于明,清代几经修缮。坐东朝西,面阔五间,前、中、后三进,两天井,总建筑面积892平方米。由门楼、廊庑、享堂、寝楼组成。雕刻精妙,具有很高的观赏、研究价值。    .
孝子祠,“全称明孝子江文昌公祠”,坐北朝南,在老街的西侧,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成祠。因原为民宅,故祠的建筑布局呈民宅风格,面阔三开间,前、中、后三进,总建筑面积503平方米。祠由石库大门、门厅、廊庑、正厅、寝楼组成。父子进士坊,南北朝向,均为二柱单间三楼式石构建筑,通高8米,宽3.8米。江汉坊 (父坊)居南,建于明弘治初年(1488年);江文敏坊(子坊)居北,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两坊相隔50米,占地22平方米。牌坊用清一色的细花岗岩石雕凿而成。两根立柱、两根额坊、一块花板、一根定磐枋、四大靠背石及斗拱撑起的三楼顶,雕刻技艺精妙绝伦。茂承堂,始建于明,为江村现存古民居规模最大者。坐西北朝东南,前、中、后三进,共有大小天井8个,总建筑面积873平方米。由门厅、大门、前天井、中进、后天井、后进组成。该宅的、中进前金柱石柱础雕刻及木雕构件等,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聚秀湖是江村的水口,水面面积6500平方米,明代成化、弘治年间(1465—1488年)挖掘成湖。湖的南岸呈半环形,北岸基本平直,在聚秀湖的两侧,有狮、象两山护卫,形成山环水绕、聚风敛气的风水格局。 
 江村群不仅具有皖南古村落的共性特征,还由于江氏家族历史的辉煌,促使村落文化个性突出,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可读性和生动性,是研究旌德县传统建筑、地方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赏